时间:2020-06-12 00:00:00 浏览:78
新生儿颅骨凹陷是什么
新生儿颅骨凹陷是指新生儿的头部出现凹陷,一般呈现乒乓球样骨折,也就是说头部像乒乓球样被压陷变形,但是不会出现明显的骨折线。新生儿和我们成人不同的是,颅骨是比较柔软的,以有机成分为主,弹性好,在手上的时候也不容易破裂,但是当收到外力挤压或者撞击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这样的乒乓球样凹陷。
新生儿颅骨凹陷一般是没有明显的脑损伤症状的,有些可以自动恢复,但是也可能出现癫痫等症状,甚至会影响说话等基本发育,这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是相关的。
新生儿颅骨凹陷的原因
新生儿颅骨凹陷主要是由于外力造成的,我们在上文中说过,新生儿的颅骨是比较柔软的,而且还有弹性,所以当受到明显的外力时,颅骨是会往里面凹陷,有时候新生儿在出生的时候,经过母亲阴道的挤压或者医生的暴力接生也可能造成颅骨凹陷,这种情况可能会对新生儿的一生造成巨大影响。
还有一些新生儿出现颅骨凹陷是先天性的疾病,可能会因为先天发育畸形儿造成的,这就得看平时的产检了,只要定期做产检,这样的问题是可以发现出来的。
新生儿颅骨凹陷对一个家庭可能是一场很大的不幸,就有新闻曾经报道一对夫妻在孩子出生后发现宝宝的头上有比较大的凹陷,于是双方就是否是医疗事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而对于孩子之后是否会出现后遗症大家都不能确定。
新生儿颅骨凹陷的症状
新生儿颅骨凹陷的具体症状就是在头部一些位置出现凹陷,而且凹陷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一般是几厘米左右,是肉眼可以直接看出来的。
颅骨骨折如果凹陷得比较大的话,可能会刺破硬脑膜,损伤及压迫脑组织导致偏瘫、失语或局灶性癫痫等相应症状,这样就是比较危险的了!
因此,一般来说,新生儿颅骨凹陷的症状是很好辨别的,只要看到新生儿头上出现明显的凹陷,就是出现这种问题,这时候应该去医院确认是怎么造成的,在平时也要注意保护宝宝,摔倒,磕磕碰碰之类的伤到头部都会可能造成颅骨凹陷的。
新生儿颅骨凹陷如何治疗
新生儿颅骨凹陷的资料并不多,在治疗上面应该是按照医生的诊断来确定,让我们来看看具体有哪些治疗方法吧。
1、对生命体征不稳定,颅内压增高患儿,应用降颅压、促神经功能恢复*物,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纠正酸中毒。
2、对呼吸功能不全者用氨茶碱、东莨菪碱。
3、对烦躁不安、惊厥病儿早期用足量镇静剂。
4、手术方法:骨折边缘切口,颅骨钻孔,骨折复位,冲洗清除硬膜外血肿。合并硬膜下血肿者用7号套管针经前囟侧角或骨缝穿刺抽吸血肿或经钻孔部位抽血,每次抽液量不超过15 ml,必要时用盐水反复冲洗硬膜下腔至冲洗液清亮。
新生儿颅骨凹陷怎么预防
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尤其是它对后续的影响可能会比较大,头部的一些位置是控制我们的一些语言和行动能力的,如果受到损伤对一生的影响都很大,让我们来看看应该如何预防吧!
1、定期产检
产检是我们强调过很多次的,定期的产检对母婴的健康都十分重要,只要定期检查,是完全可以检查出胎儿有没有存在先天性的颅骨凹陷,这样就能及早做出预防措施了。
2、选择正规有信誉的医院
选择在什么医院生产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尽量选大型的,口碑比较好的医院,这样可以尽量避免医疗事故,因为新生儿颅骨凹陷也可能是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如果医生暴力接生,挤压或者碰撞到新生儿的头部,也是可能造成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的。
3、保护好宝宝
新生儿的颅骨比较柔软,因此家长们一定要在孩子出生后给予充分的保护,不要让孩子的头部磕到,一些碰伤、摔跤也是可能造成颅骨凹陷的,这样对头部的损伤很大,所以说保护好家中的小朋友是多么重要啊!
【一】新生儿皮下坏疽的致病菌是-孕前准备
什么是新生儿皮下坏疽
新生儿皮下坏疽又名新生儿皮下急性蜂窝织炎,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一种皮下感染,好发于新生儿容易受压的背部或腰骶部,偶发枕部、肩、腿和会阴部。
冬季以及北方寒冷地区发病率比较高,由此可见这种疾病与气候有关。新生儿的皮肤薄嫩,免疫功能不全,皮肤在冬季容易受压潮,如果清洁不到位,细菌就会从皮
还有就是如果新生儿经常仰卧,受压部位也很容易造成淤血;平时更换衣物与尿布时也会造成皮肤磨损;大小便没有及时处理干净等,都会造成感染。肤受损处侵入,引起感染。
新生儿皮下坏疽发病急,病变扩展迅速,如不及时进行积极治疗,会并发败血症、支气管炎和肺脓肿等,故死亡率较高。
新生儿皮下坏疽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皮下坏疽是由于长期仰卧,导致局部皮肤与被服摩擦受损,使得细菌侵入。这种感染的细菌多半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偶尔会有绿脓杆菌、草绿色链球菌等。
新生儿皮肤防御能力以及对炎症的反应都比较弱,淋巴结屏障功能也不够完善,加上新生儿皮肤又比较娇嫩,轻微的一些摩擦就会受损,使得细菌非常容易侵入,进而发生皮下坏疽。
并且新生儿皮下坏疽来势凶猛,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引发其他的一些并发症,死亡率较高。这就要求爸爸妈妈们做好预防工作,平时在照顾宝宝上要细心、耐心,让宝宝能够健康成长。
新生儿皮下坏疽症状有哪些
新生儿皮下坏疽一般会在宝宝出生后的6-10天发病,多发于身体受压部位,如背部、臀部等。开始时表现为发热、哭闹不停、拒绝喂奶等,局部皮肤会出现发白、硬肿的现象,继而迅速扩散。
当硬肿的皮肤变软并呈现暗红色,则表示皮下组织以及出现液化积脓,有破损后会流出脓液。晚期皮肤会呈现紫黑色,并坏死脱落。这时候患儿会出现全身感染的中毒症状,极有可能引发败血症。
新生儿皮下坏疽的特点主要有:
1、发病很快,并在数小时之内就会扩展,致皮肤和皮下的血管内形成血栓,皮肤坏死。
2、宝宝会出现高热现象,体温甚至会高达40℃,并伴随有哭闹、拒接喂食或者是呕吐、腹泻的现象。
3、并发坏血症时,除发热外,还会出现嗜睡、呼吸困难、腹胀等症状,皮肤有可能出现黄疸、血斑。
4、病情严重时,会出现中毒性休克,会因呼吸和肾功能衰竭导致死亡。
新生儿皮下坏疽怎么治疗
当宝宝出现新生儿皮下坏疽时,爸爸妈妈们也不要过于担心,首先要把心态放正,然后根据医生的嘱咐好好配合治疗,是有利于让患儿及早康复的。那么新生儿皮下坏疽怎么治疗呢?爸爸妈妈们又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1、早期皮肤仅有轻微红肿,可用如意金黄散外敷。应用抗生素,如红霉素、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
2、皮肤出现暗红或用手触之有飘浮感时,应及早切开引流,于暗红处中央做多处、多方向对口切开,并边切开边填塞凡士林油纱条,以免出血过多。头皮处切开时,忌横行切口。
3、手术后注意每日换*、洗澡并配合理疗。洗澡时可用无菌生理盐水、1%呋喃西林溶液冲洗伤口。
4、平时接触患儿或患儿在睡觉时,要注意切口不受压,敷料不被大小便污染为原则。一旦污染,应及时更换。避免混合感染。
5、可少量多次输血或血浆。
虽然新生儿皮下坏疽发病快又重,但是主要及时治疗并护理得当,是能够治愈的,因此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要觉得没救了而放弃治疗。
如何预防新生儿皮下坏疽
不管是什么皮肤病,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健康,新生儿皮下坏疽也一样。虽然它不是什么不治之症,但是如果不重视的话问题可就十分严重了。通常我们都会说防胜于治,那么怎么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呢?
1、在生产时一定要注意产房的卫生情况,更要注意对生产用具的消毒,避免感染。
2、供婴儿使用的物品以及婴儿室也要注意时刻保持卫生,一些特殊用具同样需要消毒。
3、保持室内通风,但要避开对流风,以免细菌被孩子吸入。
4、注意皮肤的清洁,更要及时的给宝宝更换尿布,在孩子排便后要用温水冲洗干净。
5、宝宝的衣物以宽大舒适为主,尿布最好是吸水力好、质地软,避免磨损皮肤。
6、注意避开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少带宝宝到人群密集的地方。
【二】新生儿脐疝多久能治愈-孕前准备
什么是新生儿脐疝
脐疝多发生于新生儿,有的宝宝在幼儿期仍然存在,这也是宝宝的常见病。新生儿脐疝的原因,多是由于宝宝的肚脐没有很好的闭合,导致肠子的一部分从宝宝肚脐的部位鼓出来而造成的。一般来说,早产儿由于身体发育机能弱,比其他足月生的宝宝更容易得新生儿脐疝。
新生儿脐疝是由于脐环关闭不全或薄弱,腹腔脏器由脐环处向外突出到皮下形成。疝囊大小不一,直径多为1cm左右,也有超过3~4cm的。有新生儿脐疝的多是低出生体重儿,体重低于1500g的宝宝75%有脐疝。
新生儿脐疝有什么危害
脐带是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和妈妈联系的通道,胎儿期间所需的营养物质都是通过脐带的输送获得的。但是,当医生把宝宝的脐带剪断后,这里就成了一个与外界相通的创口,是细菌入侵的门户。
新生宝宝的抵抗力比较弱,而脐部又是一个细菌很容易繁殖的地方,一旦妈妈护理不周,就可能受到感染。感染轻者将会局部化脓、发臭,重者毒素被吸收后,可导致宝宝得溶血病或新生儿败血症。因此,爸爸妈妈千万不能忽视。
宝宝的肚脐虽小,但如果护理不当,就会出现一些疾病。“生病”了的肚脐被尿布或是衣裤摩擦,不但很疼,还会引发宝宝全身感染,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大意新生儿脐疝的问题。
得了新生儿脐疝怎么办
如果宝宝患有脐疝,应注意尽量减少腹压增加的机会,如不要让宝宝大哭大闹;
然后调整好宝宝的饮食,不要发生腹胀或便秘;
较小的脐疝,如直径小于1.5cm,多数在2岁内可随着发育腹壁增强能自愈。鉴于婴儿脐疝很少发生嵌顿,可先予非手术治疗,用胶布贴敷疗法,即取宽条胶布将腹壁两侧向腹中线拉拢贴敷固定以防疝块突出,并使脐部处于无张力状态,而脐孔得以逐渐愈合闭锁。每周更换胶布1次,如有胶布皮炎,可改用腹带适当加压包扎。
如果宝宝脐疝突出较厉害,但范围不大,可以用一个一元硬币用布包住缝起来,然后缝上宽松紧带,硬币部分贴在脐部,整个绑在宝宝身上,坚持带就会恢复。或者妈妈们可以去*房买一个脐疝带,那种比较美观一点。
新生儿脐疝能治好吗
新生儿脐疝是可以治好的。正常情况下宝宝生后18个月内,脐环可以继续缩窄,因此,宝宝脐疝有自愈的可能,不需要任何治疗,因为绝大多数在2岁内自愈。
有人统计随着年龄增长,腹肌亦越来越发达,脐环也逐渐变小而闭合,据统计生后6个月内有90%,一年以内有95%闭合而自愈。
如宝宝超过2岁而脐疝还没自愈,应采取手术治疗。手术具体方法是在脐疝下方1~2cm处作相应的弧形切口,游离皮瓣,呈露两侧腹直肌前鞘。切开之后最后将保留脐孔的皮瓣按原位缝合。
新生儿脐疝怎么护理
护理新生儿脐疝要平时注意观察。妈妈不需要每天按压脐部,来观察肠子是否跑出,只要在平时注意观察就可以了。比如在给宝宝换尿布或宝宝睡觉时,顺便观察脐部外观即可。在宝宝比较放松、情绪比较平静时,脐部的小包会稍微下陷一些,就像吹饱的气球稍微放了一些气,表皮变得皱皱的,但是,当宝宝开始活动或哭闹时,脐部的小包又会变得较为饱满。
还要注意不宜用东西压着肚脐。有些妈妈用硬币直接压住凸出的脐部,希望通过压力来改善状况。但是,不论用硬币压,还是用胶带或衣物缠住,对脐疝气都没有实质疗效,反而容易出现接触性皮肤炎,特别是在夏天,更容易因为闷热而出现痒疹。
在给宝宝穿衣服、换尿布时,并不需要刻意避开患有脐疝气的部位,只要注意做好照护工作,保持好皮肤的完整性即可。
【三】新生儿怎么预防溢奶-孕前准备
怎样防止新生儿吐奶
新生儿可是爸爸妈妈甜蜜的负担哦!在照顾新生儿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会遇到很多前所未见的问题。怎样防止新生儿吐奶?这是很多奶爸奶妈之前从未想过的事情,于是,但问题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就得不得不着手解决问题了。新晋爸爸妈妈们,一起跟着妈妈网百科来学习防止新生儿的方法吧!
1、选择适合大小的奶嘴
奶嘴孔如果过小,孩子就要用力吸吮,从而导致空气与奶汁被一起吸了进去,也容易引起吐奶;但如果奶嘴孔过大,孩子吸吮时就容易被呛着而引起剧烈的咳嗽。所以,在选择奶嘴时,我们要考虑到奶嘴孔大小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
2、把握正确的喂奶姿势
新手妈妈们给宝宝喂奶时,一定要把宝宝抱在怀里, 让宝宝的身体与水平线处于45°角左右的倾斜状态,胃里的奶液就会很自然地流入小肠, 这样就会大大减少吐奶的概率。妈妈们千万不要图省事,让宝宝平躺在床上吃奶,这可是预防宝宝吐奶的大忌哦。
3、喂奶时不要太急
注意不要让宝宝吃的太急,如果奶胀、喷射出来,会让孩子感到不舒服。
4、帮助宝宝拍背、打嗝
给宝宝喂完奶后,把宝宝竖直抱起靠在肩上,轻拍宝宝后背,让宝宝通过打嗝排出吃奶时吸进胃里的空气,一般轻拍5分钟左右就可以了。这可是防止宝宝吐奶的最好办法哦。
5、掌握好每次的喂奶量
为了防止宝宝吐奶,妈妈们还可以采取“少量多次”的办法,就是每次喂奶量要减少到平时的一半左右,不过喂奶次数可以适当增加。
6、宝宝吃完奶不宜马上仰卧
喂奶后,最好把宝宝竖抱在身上20 ~ 30 分钟, 不要急着把宝宝平放在床上。把宝宝放在床上时,先让宝宝侧卧一会儿,然后再改为仰卧。
新生儿吐奶的原因
有些妈妈惊讶地发现,宝宝在喝了自己的母乳或者奶粉后竟然出现了与平常不一样的反应,没有吞下去,还吐出来了!究竟新生儿吐奶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原因导致宝宝吐奶的?这些对于新晋妈妈来说都是急待需要解答的问题。
第一、生理性胃部解剖位置决定
因为新生儿的胃是水平的,并且通俗的讲胃的入口处比较松弛,并且胃容量小,所以容易溢乳。
婴儿的胃并非与幼儿以及成人那样下垂,像一个皮水壶一样。而是呈水平位。这样就会令孩子的胃容量变小,食物储存功能小,食物也就容易返回到贲门处。由于上述种种因素的存在,即使在正常情况下,因进食过多,吃奶后立即平卧,乳汁也容易冲开贲门,经食管返至口腔,造成吐奶。
此外,新生儿的喉头位置相对来说要比成人的高,再加上他们含乳的姿势还没有熟练掌握,从而导致吃奶时空气容易与奶汁一起吸入胃部,所以当孩子打嗝或身体晃动时,吃进去的奶也就比较容易被吐出来了。
婴儿的消化道功能在3个月以后逐渐发育成熟,所以3个月前的宝宝容易出现吐奶现象,特别是新生儿时期,3个月后这种吐奶的现象就会不*而愈。
第二、吃奶时吞进空气也会导致婴儿吐奶
宝宝吃奶的时候或者哭闹过度吞入大量空气也会导致吐奶。空气进入胃后,因气体较液体轻而位于上方,容易冲开贲门而出,同时也会带出一些乳汁,这样就引起漾奶。
第三、消化不良以及其他疾病引起的婴儿吐奶
可以引起婴儿吐奶的疾病有:发烧、上呼吸道感染、肠道的一些感染、肠梗阻、肠套叠、神经系统的一些病变(脑膜炎)、消化道一些畸形(如先天性幽门肥厚、环形胰腺)等。
小儿内科性疾病所致的呕吐通常还会伴有一些特殊的症状。如颅内压高压引起的呕吐常常呈现非常特殊的喷射性的状态;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常有发热、流涕、鼻塞、咳嗽等症状;败血症和脑膜炎常有反应差、精神萎靡、拒食、不动、黄疸等症状;肺炎常有发热、呼吸急促、口吐泡沫、发绀等症状。
新生儿吐奶怎么办
妈妈们想要知道自己的宝宝是不是会对正在哺育的母乳产生不良反应,这就需要大家对新生儿吐奶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才能科学地做出判断,并及时做出相应解决措施。
1、提倡抱起喂奶,必须卧位哺乳时,采用头高脚低位。母乳喂养者,每次哺乳前温开水擦洗乳头,并以四指托起乳房,拇指置于乳头上乳晕处,减慢乳汁的流出;人工喂养者每次哺乳前开水泡洗奶具,奶液充满奶头后在给予哺乳,乳头孔不易过大。哺乳后直立抱起并拍背,使新生儿将吞咽的空气排出,哺乳后不易短时间内抬起下肢更换尿布。
2、对经常呕吐的婴幼儿如果排除了器质病变、消化道炎症,那么大多是胃食道返流。可选择头高脚低侧卧位,以头部抬高15°为益;对胃食管返流患儿可取头侧俯卧位,每次20分钟,每日2-4次。但是俯卧期间一定有专人护理,防止呼吸暂停,这样可降低返流频率,减少呕吐次数,防止呕吐物误吸,避免吸入性肺炎及窒息的发生。
3、再发性呕吐和神经性呕吐: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生活规律,切忌暴饮暴食,尽量保持身心安静,进食时不要过于勉强。此外一定不要给患儿增加任何压力,否则会加重呕吐。患儿应合理安排生活,包括饮食制度,加强体育锻炼和增加生理睡眠时间。周围人不要过分注意孩子的呕吐症状,应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得紧张和顾虑,以提高其治疗的信心。同时保持环境清洁,患儿呕吐物及时处理,污染的衣服、床单、被子及时更换,以免继续刺激患儿。呕吐时,应守护在其身边,给予精神安慰;呕吐后,及时帮助漱口,勤给患儿洗澡,清除因呕吐留在身体上的异味。
4、对于容易呕吐的孩子尤其是感冒后或者咳嗽后呕吐的:应当在平时加强营养和体育锻炼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或者服用牛初乳、转移因子以预防感冒;饮食要定时定量;不要太饱;食物一定要新鲜卫生;不要给患儿吃过于辛辣、熏烤和肥腻的食物。
5、小儿服*时也容易引起呕吐者:在喂*液时,*液不要太热,太冷;难喂*的小儿也可采用少量多次服用法;必要时也可服一口停一会儿然后再服用。呕吐后及时清洁口腔、面部、颈部皮肤,更换被污染的衣物、床单。
6、有些孩子先天咽反射比较敏感,容易引起呕吐;表现为一有感冒就容易出现呕吐,所以在看医生的时候应当与医生讲明,这时候应当吃容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的实物,吃得不要太饱,一般是平时饮食的一半左右。
新生儿吐奶的正确拍法
我们在给婴儿喂完奶之后,或多或少的总会发现婴儿有吐奶的现象。这时,年轻的爸爸妈妈给婴儿拍嗝可以减少婴儿吐奶、溢奶的情况。拍嗝可以让婴儿感觉舒服一些,可是错误的拍嗝方式却会增加婴儿的负担,因此,妈妈网百科要为各位爸爸妈妈介绍一些正确的拍法。
一、侧趴式
妈妈坐好双腿合拢,将婴儿横放,让其侧趴在腿上,婴儿头部略朝下。妈妈以一只手扶住婴儿下半身,另一只手轻拍婴儿上背部即可。这个姿势比较适合较小的婴儿,为了防止婴儿滑落,要适当用力把婴儿身体固定在妈妈大腿上。
1、拍打时,五根手指头并拢靠紧,手心弯曲成接水状,确保拍打时不漏气,同时,注意拍打的力度,一般以引起婴儿背部震动,但不让婴儿感到疼痛为宜。
2、每次拍打嗝,可以伴随着婴儿喝奶过程分2-3 次来拍,不必等婴儿全部喝完。这样对婴儿的消化很有帮助,特别是容易胀气、溢奶、吐奶的婴儿,在开始喂食之后不久就要先帮他拍打嗝,这样可有效避免胀气或吐奶。
3、拍打嗝关键是经常变换位置,拍打嗝的方式因人而异,各位妈妈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尝试,拍背、抚触、按摩等都可以。但妈妈必须了解一点,经常变换位置、适度给婴儿腹部一些小压力,才是拍嗝的关键。
二、直立式
尽量把婴儿直立抱在肩膀上,以手部的力量将婴儿轻扣着,再用手掌轻拍婴儿的上背,促使婴儿打嗝。在直立式拍嗝的过程中,妈妈可以注意一下三个方面:
1、为了防止婴儿溢奶、吐奶,使用直立式时,妈妈可在自己肩膀上垫上小毛巾,方便清洁。
2、由于依靠手部支撑婴儿直立,当婴儿面朝自己的时候,要注意身体不要捂住婴儿的口和鼻,方便婴儿呼吸。
3、如果婴儿在拍打几次之后都没打嗝,可以考虑先抚摸再拍打,也可以换另外的肩膀再拍打。
三、端坐式
如果觉得直立式比较辛苦,可以考虑端坐式,妈妈可以坐着,让婴儿朝着自己坐在大腿上,妈妈一只手托着婴儿的头,另一只手轻拍婴儿的上背部。在端坐式拍嗝的过程中,妈妈可以注意一下两个方面:
1、为婴儿准备好小毛巾,防止吐奶。
2、与直立式相同,如果婴儿在拍打几次之后都没打嗝,可以考虑先抚摸再拍打。
拍嗝对许多初为人父人母的家长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有妈妈就直呼“尝试给婴儿拍嗝,可没有一次成功过。本来我就是个笨妈,抱都抱不明白的,可他还老是不配合的。无论是横抱还是竖抱都不好使啊。”其实各位妈妈们一开始没有经验也不要太着急,根据上述的姿势慢慢调整,做多了有感觉有经验了也就熟能生巧了。
相关文章
怀孕周期
备孕分娩婴儿早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