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孕妇堂!

孕妇堂首页|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少儿保健 > 婴儿保健

新生儿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及治疗方法

时间:2019-07-23 00:00:00 浏览:48

新生儿糖尿病是一种发病率低非常罕见的疾病,但是不能因为这样父母就不重视新生儿糖尿病,新生儿糖尿病是一种很难治疗的疾病,所以父母一定要及早预防新生儿糖尿病的出现,下面是关于新生儿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及治疗的介绍。

新生儿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新生儿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新生儿糖尿病患儿缺少典型的“三多一少”表现,约40%的患儿就诊时即已处于酮症酸中毒状态。其症状常比儿童糖尿病重,未经胰岛素治疗者的病情迅速发展。

1、半数以上为早产儿,小于胎龄儿。

2、消瘦,发热,皮下脂肪减少,体重增长缓慢、不增甚至下降,多尿。

3、脱水、高血糖,严重脱水时出现肢体凉、脉细弱、心率快、血压低等休克症状;烦渴,进食多良好,但重症者则不佳。

4、嗜睡,很少发生昏迷,不同程度的酮症酸中毒,有低钾(早期可不低),可发生肾前性尿毒症,易伴发感染如败血症和尿路感染等。

新生儿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新生儿糖尿病能治好吗

1、液体疗法

目的是纠正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先给予2:1等张含钠液输注,在维持补液阶段给予1/5张糖盐水溶液输入;随着补液和胰岛素治疗,轻症酸中毒逐步减轻至消失,不需要碱剂治疗,如酮症酸中毒的血ph值低于7.2,需用1.4%碳酸氢钠治疗使其迅速恢复到7.25。

2、胰岛素替代治疗

酮症酸中毒的患儿都应静脉滴注胰岛素,采用小剂量持续静脉滴注,以逐渐降低血糖和细胞外渗透压,减少发生脑水肿的危险,恢复糖、脂肪及蛋白质的正常平衡,保证正常生长发育。正规胰岛素0.1u/kg·h,并根据临床反应和化验结果调整滴速。

3、控制感染

合并感染时可使用抗生素。

4、监护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定期监测各项指标,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5、保持静脉输液畅通

在急性期治疗时,应建立双套静脉输液通道和使用输液泵输液,保证治疗顺利进。

6、健康教育

向家属介绍糖尿病的有关知识,指导家庭监护和持续治疗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

新生儿糖尿病能治好吗

新生儿糖尿病是一种很棘手的疾病,因为婴儿身体特殊,所以很多治疗糖尿病的方法都不适合用于宝宝,会对宝宝的身体有一定影响,家长应该重视并预防新生儿糖尿病的发生。

延伸阅读

【一】新生儿测量体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婴儿保健

体温是一个人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但是对于宝宝来说新陈代谢旺盛,一天之中不同时刻的体温略不同。给宝宝测量体温的最好时间在每天早上起床前和晚上睡觉前。在喝开水、进食半小时之内,以及剧烈运动后量的体温都会偏高。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测量新生儿的体温?有哪些注意事项?下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如何给新生婴儿测量体温】

1、腋下测温方法:解松婴儿衣服露出腋窝,把体温表水银端放在腋窝中央,将同侧手臂靠躯干挟紧体温表,将其固定,持续测温5分钟,所测得温度一般比口表所测略低。

新生儿测量体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颈部测温方法:将体温表水银端横放于颈部皮肤皱褶处,调整头部位子,挟住固定体温表,至少测温5分钟,能测10分钟更好。颈部测温不易固定,受气温高低影响也较大,准确性比腋下测温更差。

3、肛门内测温方法:先用酒精棉球消毒肛表水银端,再抹上少许食用油(煮沸后冷却),加以润滑,缓缓插入婴儿肛门约3厘米,持续测温3分钟,所测体温正常值37.5c左右,冬季体温不足的新生儿肛表体温可在36c左右。

4、采用红外线探头测耳温,只需1秒钟即可测得比较准确的体温,可用于新生儿推广应用。

新生儿测量体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温馨提醒:给宝宝量体温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一般宝宝下午的体温会比清晨稍高一些,如果要记录宝宝体温,可以选择宝宝每天起床后、洗澡前或者傍晚等固定时段测量体温,一天测量约三次。

2、如果发现宝宝有发烧现象,爸妈可以在就医的时候,把之前记录的宝宝的发烧日期、时间、温度变化、发烧频率、天数与相关病征等资料提供给医生,以作为病情判断参考。

3、不能用口表像大人一样测体温,因为新生宝宝还太小,不能配合大人,口腔又很小,容易造成危险。

除了正确使用各种体温测量方法之外,爸爸妈妈们还应该了解,在一整天的时间交替中,人体的体温一般是呈周期性波动变化的。一般凌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13-18时体温最高,但是变化幅度一般不会超过1℃。

【二】不同阶段新生儿奶粉喂养量须知-婴儿保健

宝宝刚出生肠胃消化系统还未发育完善,所以对于奶粉喂养的量一定要重视,不能给宝宝喂太多,也不能太少,家长要把握好的喂奶量,采用正确的喂养方法对宝宝才是最好的,同时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意外发生,对于宝宝的肠胃发育也是有助的。

新生儿奶粉喂养量

新生儿奶粉喂养量

一般开始的时候是20-30ml,但具体的情况都是看新生儿的食量,奶量可以慢慢增多。其实宝宝只要吃饱了就不吸了,所以妈妈不要勉强他。一般的奶粉盒上都有标注喂食量,按照上面写的食用是最好的,用里面带的量勺不能随便换工具。

新生儿奶粉量怎么安排?婴儿出生的前几天,奶量可按婴儿每公斤体重计算,每日给配方奶30-60毫升,每隔3-3.5小时喂一次,一天要喂7-8次。

婴儿满月后到两个月,奶量按体重逐渐增加,每日喂6-7次,每次间隔3.5-4小时,每顿约吃80-120毫升左右,最多可吃到150毫升。

当完全用奶粉喂养婴儿时,应当计算婴儿奶粉的用量。在此介绍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按婴儿体重来计算,1千克体重每月供给全脂奶粉500克,如果一个婴儿体重6千克,每月应当供给奶粉3000克,约相当于市售奶粉6袋。每次用量多少合适,最好认真阅读婴儿奶粉的产品说明书。

如婴儿体重为3公斤,则需奶3×150毫升=450毫升奶,配出的总量再以顿数除,可得出每顿用奶量。总量为450-480毫升,分成7-8次服用,每顿为60-70毫升。在五、六个月均按此比例增加。

婴儿15天到满月,如消化正常,可吃纯奶,近每公斤体重100-150毫升,每顿约吃60-100毫升。

新生儿奶粉喂养量

婴儿吃多少奶粉好

1、产后3天

产后的最初3天,只有少量初乳,如果妈妈暂时没有母乳或者确实量很少不能满足宝宝的需要,只能在吮吸母乳后,再用小奶杯或勺子喂配方奶粉。

新生宝宝的消化功能非常弱,不能消化全奶,通常最初的3天喂1/3奶(多加2倍水),接着的4天喂1/2奶(多加一倍水);新生宝宝的胃容量也小,最初一周大约每顿最多能喝到30—60毫升;大约隔2小时左右喂一次,一昼夜喂10—12次(最初的3个月按需喂奶,喝奶的量、间隔时间和次数需视宝宝个体的需求而定)。勤哺乳是促使乳汁增多的好方法,一旦母乳量足够,完全可以改为纯母乳喂养。

2、15天到满月

婴儿15天到满月,如消化正常,可吃纯奶,近每公斤体重100~150毫升,每顿约吃60~100毫升。

3、满月后到两个月

婴儿满月后到两个月,奶量按体重逐渐增加,每日喂6~7次,每次间隔3.5~4小时,每顿约吃80~120毫升左右。最多可吃到150毫升。二至三个月,每天喂5~6次,每隔四小时一次,每次吃奶150~200毫升。

4、三到六个月

三至六个月,每天喂5次,每隔四小时一次,每顿喂奶量为:三至五个月吃150~200毫升,五至六个月吃200~250毫升,应掌握吃奶总量,每天不超过1000毫升,每顿奶量不超过250毫升。四个月开始在吃奶前喂辅助食物。

5、六到九个月

六至九个月,每四小时喂一次奶,每次吃200~250毫升,每天由四顿奶改为三顿奶,逐渐上辅助食物从代替半顿开始到代替一顿奶。

6、九到十二个月

九至十二个月,全天由吃三顿奶减到吃两顿奶,每次250毫升,仍掌握隔四小时吃一次,其他顿全吃辅食。每两顿奶中间要喂水。

婴儿吃多少奶粉好

奶粉喂养具有一定的好处,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中,奶粉喂养没法提供母乳的营养物质和抗体,宝宝身体免疫力不比母乳喂养的宝宝好。妈妈在选择奶粉喂养的时候,要根据自己和宝宝实际情况来选择。

【三】新生宝宝也有三围标准-婴儿保健

人们比身材要看“三围”,买衣服要量“三围”,辨别某些疾病也需要“三围”指标。相比之下,宝宝的身体从上到下就像一个“筒”,实在没什么“三围”可言。其实孩子也有“三围”,只是此“三围”非彼“三围”,即头围、胸围和腹围。

一、头围

从出生到2岁,头围增长速度很快,2岁后变慢。家长可用软尺从孩子眉毛上方一点到后脑最凸出一点绕圈测量,通常新生儿为34厘米,6个月为43厘米,1岁为46厘米,2岁为48厘米。

头围过大或过小都可能预示疾病。如头围小于同年龄、同性别宝宝2个标准差,且抬头、坐立、行走、语言等各方面能力均跟不上同龄宝宝时,说明其脑发育可能迟缓。这时应到医院对宝宝进行发育评估和智力检测。

另外,头围需要定期测量,如果宝宝在正常生长期,头围增长突然变快,也要怀疑是否疾病造成。尤其是出现了烦躁、哭闹、呕吐、头痛、抽搐、眼斜或者眼球不能上视等表现,更要警惕,以防孩子患上脑积水、脑肿瘤等疾病。

二、胸围

因胸腔内主要是心肝和肺脏,所以胸围的增长和体格发育关系很大。孩子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12个月 到21个月大时头围与胸围相等,21个月之后胸围超过头围。营养不良的孩子由于胸部肌肉和脂肪的发育较差,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较晚,这除了有营养因素外,与不重视爬行和胸廓锻炼也有关。胸围是用软尺平乳头绕一周的长度。新生儿为32厘米,6个月为44厘米,1岁为46厘米,2岁为49厘米。

若发现孩子胸部有明显凹陷或凸起,应尽早请医生检查。有些疾病可引起胸部畸形,如佝偻病可形成鸡胸或漏斗形,有些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可使左侧胸骨隆起。

三、腹围

孩子的腹围易受肠部变化影响,正常伸缩的范围很大。健康孩子可不测量,腹部异常大时(如腹水患儿)应定时测量对比。显著的慢性腹部隆起,可能是患有佝偻病、结核性腹膜炎及巨结肠等。显著的腹部下陷,可能是消瘦及脱水等。

不过要提醒的是,男女略有差别,家长给孩子测量头胸围最好到正规专科医院。建议6个月以前的宝宝,每个月到专科医院测量一次;6个月到1岁的宝宝,2-3个月测量一次;1岁以后3-6个月测量一次。

猜你喜欢

反馈